《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自查报告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国内外都如此。哈佛商学院长期突出一般管理(General management)方向并形成特色和竞争优势。许多理工科院校也都把管理学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经贸管理学院,管理学也必然是我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管理类专业必修课,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的选修课。
自建校以来,《管理学》课程就成为管理专业各层次的核心必修课程,成为其他经济、营销、贸易类专业的必修课程。2004年,《管理学》课程被确认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精品课程,予以重点建设,2006年顺利通过学院验收。
精品课程应具有示范性特点: 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多年来,依据河南省教委有关要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院系领导的支持,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对《管理学》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效果。
一、建立了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经过几年的优化组合,已经建立了一支由6人组成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学队伍,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教学队伍结构合理
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可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衡量。
学历结构:博士2人,占课程组人数的33%;硕士学位5人,占课程组人数的83%;大学本科1人,占17%。
职称结构:副教授4人,占课程组人数的 67%;讲师2人,占课程组人数的33%。副教授以上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为90%。形成较为合理的职称梯队。
年龄结构:课程组教师平均年龄42岁,年龄最大的69 岁、最小的31 岁,其中50岁以上1人,占17%;40-45岁2人,占33%;31-40岁3人,占50%。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富力强。每年负责约400-500名本科生教学及辅导工作。
2.教学队伍整体素质高
《管理学》课程负责人陈凤菊,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副教授,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讲授课程有《管理学》《管理经济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营销学》《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任教以来共发表论文共13篇,其中6篇核心期刊,主持结项1项省级课题,主持并参与2项省级课题,多项厅级课题和多项横向课题。2006年度主持的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基于郑商五大超市的顾客满意度研究》被评为优秀调研课题,获特等奖,参与科技厅课题1项获二等奖;获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严格遵守教务处和管理学院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形成良好的师德和风范,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2008——2012年,课程组教师共主持省级和院级科研、教学课题12项,其中省级课题2项,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6篇,出版论著、教材6部。
3. 重视教师培养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十分注重持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①青年教师培训:2012年4月23- 27日,陈凤菊、王安琪老师在河南大学参加了由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全省第二十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培训班; 2012.2-6月,王安琪老师参加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组织的“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管理学’”; 2010.11.2王安琪老师参加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让课堂和咨询简单而生动”培训; 2010.10.30-31王安琪老师出席由中国地质大学组织的“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
②加强内部交流:课程组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教研活动,研究与探讨管理学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课程组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提高课程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学水平
1.教学内容的设计科学、合理
按照课程建设 “注重能力培养,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的总体建设目标,依据学科基础课的课程定位,在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我们遵循“博采众长,先后衔接,自我完善”的原则,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充分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仔细遴选,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结构体系。将课程教学内容确立为管理学使命,基础和管理职能三部分,具体分为十八章内容。
在构建课程内容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为保证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充实,课程组着力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以科研促进教学
课程组倡导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以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我们还充分地整合、利用院内资源,将上海踏瑞人才测评教学软件引入课程教学,进行仿真训练,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拓展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②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动态性
在保持管理学的框架结构体系基础上,加入了管理理论前沿问题的介绍。具体做法是: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前沿性的内容,开设专题,滚动发展,即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将较为成熟的部分归入基本内容结构体系的相关章节,再开设其他专题,依此循环。
③ 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实现了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比如,环境分析与后续课程《企业战略管理》分工:管理学课程涉及诸如环境分析的内容,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一般性内容,而将环境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划归战略管理课程。涉及人员管理的内容,在管理学课程以人员配备的标题出现,讲授人员配备的一般性内容,如选聘、考评和培训,而把更为专业性的内容归入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既保证了内容体系的完整,又与其他课程很好地衔接。
2.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一直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不断地探索、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利用,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
① 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为面向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课堂教学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多年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论年龄、职称、学历,均要讲好每一堂课,特别是对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更是倾注精力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②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革: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是采取“自学+指导”的方式,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讲授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和了解。
三是通过让学生参加仿真训练、吸收学生参与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独立地承担科研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环境
课程组充分利用学院的条件,并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1. 教材及相关资料
①教材选用
2009年以前使用的是自编教材。(武瑞杰主编的《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教材),本着选取优秀教材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状况、课程定位的基础上,从2010年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考研指定书目最多院校)。投入使用后效果良好。
② 相关资料
管理学讲稿、教案、教学大纲、教学案例、教法指导书、题库、多媒体课件等资料齐备,并且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更新和补充。
其他资料的提供与保证:一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料和管理学院资料室的资料;二是针对课程教学,购买各种版本的教材供教师作为参考资料;三是利用管理学网络课程提供参考资料。
2. 网络教学环境
工商管理实验室目前有5门重点建设的实验课程,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招聘与录用》、《个人与团队建设》、《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学原理》。
工商管理实验室主要有几个模块组成:1.自我评估;2.招聘选拔;3.评价中心实训;4.学生实战对抗平台。
讲稿、教案、课件、案例、习题等大部分资料已经有完整的电子文本,部分资料已经在网上公布,供大家讨论和学习。
四、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从教师获奖情况、同行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 同行评价
督导组老师对管理学教学团队有较高的评价,所有教学团队的老师都有5年以上的教龄,教学经验较为丰富。
2.学生评教
主讲《管理学》课程的教师,近三年学生评价结果均达到优秀。
五、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教改论文、所获教学成果奖项等还不是很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努力。
2.教学资源网络使用不足,学生不能很好的共享。
3.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加灵活一些,应加大诸如商业游戏、情景模拟的力度,加大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力度。
4.自编教材需要根据使用情况和学科发展进行修订和完善。
5.受教室及硬件条件的限制,如教室的座椅是固定的,不便于开展团队练习。
6.加强精品课程组织建设,成立精品课程领导小组,建立精品课程有效管理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二)改进措施
1.建设目标
以国家精品课程为标杆,在多年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课程建设。
2.内容
①以教材改革为突破口,突出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管理环境、国际化、信息社会、组织文化等主题,改变长期以来管理学教学中“就职能讨论职能”的基本模式。
②探索将复杂理论简单化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增强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③在本科教学中,加大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确保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
3.人员分工及措施
通力合作,责任到人,加强精品课程组织建设,成立精品课程领导小组,建立精品课程有效管理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