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精品课程

绩效考核的贡献
发布人:陈凤菊 来源部门:企业管理系  浏览人次:次     发布时间:2013-04-15 00:00:00

一、项目背景

B公司是一家通信器材公司,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由国家投资发起,成立之初隶属电子工业部。这家企业为国内通讯行业提供中间产品,经过20年的发展,下属有8家分公司,员工1万人,年销售额约30亿元人民币,利润4亿元人民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由于国内通讯需求持继旺盛,作为为通讯行业提供部件的上游企业,其产品亦一直供不应求,尽管只抓生产,不抓销售,日子仍过得红红火火。2001年后通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B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不同程度恶化,经济效益持续下降,利税总额从1996年的超过5亿人民币跌至2002年的1.5亿左右。公司的经营业绩从顶峰跌入底谷,日子开始不好过。公司高层管理者认识到,外部环境变了,公司却保持着惯性,在原来的轨道上行进。如何恢复企业过去的生气和活力,公司领导希望“堡垒能从内部突破”。2003年初,B公司与北森首次合作,对市场经营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并进行了工作分析、岗位调整等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在这个基础上,2003年7月,双方再次合作,重点针对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再设计。

二、咨询分析管理诊断

北森顾问入驻B公司,通过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的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资料分析对B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全面的诊断,B公司在绩效考核方面反映出许多问题:该公司的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年度考核的结果与年底奖金挂钩,月度考核与月度工资联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公司的考核对工资、奖金影响很小,工资分配有大锅饭倾向,级别相同,工资收入基本一样。另外由于公司的计划管理不完善,普通员工了解不到公司整体计划的信息,只是接受任务、执行任务,所以缺少对任务的认识,工作存在偏离公司整体目标的行为不利于公司目标的实现。

由于考核指标权重中,业绩只占40%,而且所有人都一样,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是遵守纪律的好员工,但不能推动公司目标的圆满实现,同时缺少能力、客户满意度和跨部门流程等考核指标。

B公司的考核基本各部门独立进行,人力资源部很少给出控制和指导,缺少整体的考核管理制度和流程,现行的考核制度已经几年没有调整,考核结束没有考核面谈,员工也不知道改进的方向。

考核结束后,缺少考核沟通,同时,考核结果只与工资挂钩,在晋升降级、培训、问题分析等工作中没有充分利用,而且考核结果一般都会很好,没有优存劣汰的机制,激励作用很小。

三、解决方案

根据B公司的实际情况,整个考核体系的过程共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建立指标体系、建立绩效管理流程和体系、系统培训并协助实施

1、 根据B公司考核指标不全面、不合理以及权重不合理的情况,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考核纬度从绩效、能力、态度进行全面的考虑,在绩效纬度方面,全面考虑任务绩效、管理绩效和周边绩效,并且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和考核期间有所侧重。我们先根据B公司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计划情况,先设计出各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和能力模型,然后与各相关职位和上级主管反复讨论,并最终确定指标和权重,整个指标体系包括绩效、能力、态度三个纬度,月度考核主要以绩效考核为主,半年和年度考核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同时不同职位的综合考核,在绩效、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权重也有一定差异,例如营销部门的绩效方面的权重就比较高;

2、考核管理制度和流程是考核成功实施的保障,而B公司的考核管理制度和流程欠缺,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帮助B公司设计了包括制定考核方案、指标设计、考核实施、面谈反馈、考核方案调整、考核申述等在内的绩效管理流程和制度,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晋升、降级挂钩,实行强制分布,调换或淘汰不合格员工,并与B公司的相关领导进行沟通,使之尽量符合B公司的实际情况,并最终确定;

3、为了保证考核体系顺利实施,应B公司的要求,我们对B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和主管以上管理人员进行包括考核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培训,并派出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总监进入B公司,全面协助B公司进行全面推行考核体系。经过大约三个月时间,考核体系在B顺利运行,并且B公司人力资源部能独立运作,北森撤出管理总监。

四、结果反馈

通过本次咨询工作,项目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考核管理方案,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不成体系、考核激励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其实我们开始很担心实施的问题你们派出的管理总监对考核体系在我们公司的实施起到很大作用,这种形式也很好,打消了我们很多顾虑。经过将近半年的运作,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真的起到发动机的作用,科学设计的考核指标给了员工一种方向感和压力,使所有员工的目标和公司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考核的严格执行,又给了员工巨大的激励,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我们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外部适应能力明显增强,经营业绩逐步回升。

 

 

版权所有 ©2004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